有同学告诉我,那个复读班的宿舍简直就像是一个拥挤的战场,六个人被挤在仅十平米的空间里,连呼吸都弥漫着竞争的气息。作息时间和学习习惯的不一致常常导致争执,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,如何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。
1. 凌晨五点的楼梯间
寝室里的三位女生常常熬夜做题,台灯一直亮到凌晨两点,键盘的敲击声让我无法入睡。我首次提议大家早点休息,却遭到了反驳:“你自管自去睡,我们继续学习。”连续三天都睡不好,我便将闹钟设定在五点,拿着单词书前往楼梯间。
晨曦斜洒,光影交错,背诵声与光影交织成自然的乐章。在这无人打扰的两个小时里,我能顺利完成一单元的英语单词记忆。曾有一次,遇到一位同校的复读生,他玩笑地说这里成了我个人的自习空间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楼梯间里早读的人越来越多,大家心照不宣地保持适当的距离,只听见翻动书页的声音。
2. 操场角落的折叠椅
午休时分,宿舍内亦如战场般热闹,有的同学在认真听网课,有的在背诵作文,还有的在激烈讨论数学难题。我特意从家中带来了折叠椅,中午便来到操场一角的香樟树下坐下。树叶间洒下的阳光,轻柔的风吹拂着,读书声被轻轻吹散,恰好掩盖了周围的烦躁。
有一次数学考试没考好,我坐在椅子上花了两个小时整理错题,站起来时发现裤腿上沾了草汁,但这却让我理顺了立体几何的解题思路。之后,那把椅子变成了我的“临时避风港”,每当寝室里发生矛盾,我就会去那里待上半小时,回来后心情就平静了许多。
3. 熄灯后的手电筒
宿舍晚上十一点准时熄灯,可还有人钻进被窝,偷偷用着手电筒做题,那光束晃得人心烦。于是,我特意买了个带遮光板的小台灯,并用厚重的窗帘围出了一个独立的小空间。当别人在外头抱怨光线不足时,我正借着那微弱的光,仔细整理着历史的时间线。
某日深夜,我下铺的女生掀开帘子,好奇地询问我为何如此宁静。我遂将政治思维导图递给她。她浏览了数页,并未发表意见。翌日,她主动更换了暖光灯。原来,独处并非孤立,而是用自己的步伐去影响他人,从而发现彼此间的和谐与默契。
4. 图书馆的隐蔽角落
周末时分,我在寝室里,发现同学们的复习进度各有差异,整个氛围显得有些沉闷。于是,我找到了图书馆一个相对隐蔽的角落,那里人迹罕至,非常安静。每次去那里,我都会带上各科的资料和试卷,然后在那里专心致志地做模拟题。
有一次,我在做理综模拟题时,遇到一道道难题,心情变得很烦躁。然而,在这片宁静的环境中,我逐渐平复了情绪,开始逐题仔细研究。完成那套试卷后,我感觉自己对众多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。此后,只要一有空闲,我便经常前往图书馆的角落。
5. 学校顶楼的小天台
当我感到情绪低沉或是被难题所困扰,我便会前往学校顶楼的小天台。那里风势猛烈,仿佛能将所有的烦恼一扫而空。我会站在天台上,远眺四周,同时思考我的学习上的难题以及未来的目标。
有一次化学成绩大幅下降,我感到非常失落,于是爬上天台朝着远方大声呼喊。喊过之后,心情有所好转,便坐下来,在本子上详细分析了这次考试出错的原因。自那之后,天台便成为了我缓解压力、调整心态的绝佳场所。
6. 校园废弃教室
某日不经意间发现学校里有一间被闲置的教室,尽管它略显破旧,却足够清静。于是,我搬来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,将它变成了我个人的“隐秘角落”。
我在此对知识点进行汇总与梳理,将各科的核心内容记录在白纸上,并张贴于墙面,构建起知识体系。身处此处学习,仿佛外界干扰都被屏蔽,学习效率显著提升。有同学发现这一学习区域后,纷纷加入,我们在此分享学习体会,携手共同进步。
复读期间的孤独感,源于学业上的压力,也受到集体生活中摩擦的影响。我们学会在人群中保持独立,并非是为了躲避矛盾,而是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充电的空间。在复读期间,你是否也遇到过集体生活的难题?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,请不要忘记点赞并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