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多人对于是否选择复读感到犹豫,花费五年时光去争取一张录取通知书,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?接下来,我们将探讨周启明经历的五次高考复读之旅。
第一次复读:背水一战未成功
2019年,周启明的成绩勉强达到民办三本的录取标准,他的父亲毅然决然地将半年的工资放在桌上,鼓励他继续深造。于是,他来到了长沙岳麓山下的那所知名复读学校,更换了一部老年手机,每天凌晨四点便登上天台背诵《逍遥游》。他原本以为这样可以逆转命运,然而,2020年的高考成绩仅提高了47分,与一本线仍相差9分。
第二次复读:疫情网课失控
2020年,疫情爆发,学校被迫关闭,周启明只得在租住的房屋里通过网络上课。由于没有老师在旁监督,他开始沉迷于B站的直播和游戏。白天,他上网课的同时也在玩游戏;夜晚,则反复观看《英雄联盟》的回放。那一年的成绩只考了12分,母亲为此痛哭流涕地劝他,但他却充耳不闻。
第三次复读:心理濒临崩溃
2025年,周启明搬入了位于湘潭的全封闭军事化学校。每天清晨5点50分,他和其他同学一起集合进行跑操,同时手机被统一收缴。在这样的学校里,他每天要承受15小时的高强度学习,这让他开始出现失眠症状,不得不依赖褪黑素来维持日常。在省质检的考试中,他因为手抖而无法正常书写,成为了需要特殊治疗的“特殊案例”。尽管成绩勉强达到了一本线,但他依然怀揣着冲击“985”高校的愿望。
第四次复读:陷入家庭矛盾与网贷陷阱
2025年,家里为他投入了近20万元,可父亲在工厂加班时受伤,却因不舍得去医院治疗。与此同时,他在长沙五一广场的一家培训机构接受了销售人员的诱导,借了3万元“保过贷”来报名冲刺班。高考那天,他发起了高烧,理综选择题涂错了行,最终的总分比去年下降了17分。
第五次复读:与执念达成和解
2025年,周启明重返株洲的普通高中复读班,担任助教以换取免费座位。他整理了五年来的错题,按章节进行分类。在为学弟学妹讲解题目后,他有了新的体会。高考成绩揭晓,他取得了612分,超出湖南物理类一本线102分。在填报志愿时,他将第一志愿改为了“师范定向”。
复读反思:适度坚持很重要
在过去的五年间,周启明屡次错过了不少关键时机。他目睹了母亲渐生的白发,父亲手指的弯曲,这些情景让他对是否选择复读产生了深深的思考。在师大图书馆,他向学弟学妹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,强调复读并非不可原谅的错误,然而,他却告诫大家,盲目地选择复读并非明智之举。